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来源:深圳新闻网
2017-04-22 14:04:00
分享

首届深圳设计周于2017年4月21—28日在深圳蛇口价值工厂举行。“设计/未来”主题展、“Mindpark创意大会”、“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发布仪式等45项系列活动亦将同步展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200多位设计师及数十家设计机构将参与其中。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首届深圳设计周于2017年4月21—28日在深圳蛇口价值工厂举行。“设计/未来”主题展、“Mindpark创意大会”、“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发布仪式等45项系列活动亦将同步展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200多位设计师及数十家设计机构将参与其中。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在“设计体验中心”,来自本土的文创品牌「德玺见萩」,携手空间设计团队「如室relife」推出了名为《敬观 惜物》的设计作品展。几位年轻的设计师以岭南传统手工染整工艺品莨绸(香云纱)为素材,从不同的设计视角,对这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面料进行诠释,创作了服饰、平面、空间、装置等丰富多样的设计作品,系统地解读与表现了莨绸复杂而精妙的制作过程。以当代设计,致敬民间工艺。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与此同时,设计师们还为现场观众精心打造了手工拼贴体验空间,策划了现场大型拼贴创作活动,使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地观察莨绸(香云纱),也能体会到民间手工艺人伟大的造物智慧,了解传统手工艺在当代设计中的价值延展。

在面向未来的设计思维中,传统工艺始终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当代设计提供着素材与灵感,更以自身的文化传承意义,为设计拓展了意义深远的人文价值。

莨绸(香云纱)是中国独有面料织造—染整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经过36道纯手工工序,用时一年完成,不仅耗时耗力,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更导致其产量稀少,难以传承的困境。如何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用设计唤起人们对这一珍染整技艺的认知与保护,是当代设计师探索的方向。

「德玺见萩」主张古老的工艺不应该仅仅供人仰望,也可以通过全新的设计,贴近面向未来的生活理念,服务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对民艺的保护与传承,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再造与新生。在这种设计思维的推动下——设计师用数十块浸染次数不同的莨绸面料打造了整体空间,展示了莨绸在不同制作程度中独特的美感。点缀在其中的是用古老的面料制成的时尚服饰。制莨工人“依四时而动”的工作画面,被设计为象征规律的生活日历。拥有独立空间的装置设计,用光影表现了生产莨绸对健康气候的强度依赖。而制作莨绸使用的工具,也被重新加工为灯具、器皿等生活用品。

在设计体验环节,观众们所使用的素材是在设计过程中所保存下的莨绸边角面料。本着对民间手工艺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德玺见萩」将它们收集后进行再次设计,以《惜物》为题,创作了系列装置设计和拼贴设计。观众也可使用莨绸面料,打造个人专属的手包、茶席等物品,并现场参与一副大型拼贴画的集体创作。通过体验设计,建立「每一块面料都不浪费」的惜物精神——尊重自然、尊重民艺、尊重设计。

品牌介绍

「德玺见萩」

——由深圳德玺良缇时装有限公司推出的首个艺术人文品牌。其创作涵盖服饰,礼品,艺术/文化/生活衍生品。「德玺见萩」以东方古典艺术为美学根基,融合对当代服饰文化的感知与体悟。将民间手工艺进行时尚化运用,结合艺术灵感与生活质感,呈现具有独立人文气息的设计风格。强调自然哲学与人文气质的双重体现,关注形制与气质的彼此认同,诠释心灵与环境的相互平衡。表达适度,内心从容。

活动介绍

《敬观 惜物——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敬以观新 | 作以惜物

由艺术人文品牌「德玺见萩」推出的主题展览,包含《敬观——当代民艺新作展》与《惜物——民艺体验创作馆》两个板块。其表现形式涵盖装置、服饰、平面设计、交互体验与手工创作。「德玺见萩」以全新的艺术视角,表现民间手工艺对于当代设计产生的启迪意义。通过设计的力量,使传统民艺与当代生活更加贴近。「莨绸制作工艺」、《郑和古航海图》、「海上丝绸之路」等具有东方意念的元素与概念,将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被再度诠释。

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莨绸】

莨绸(香云纱) Gambiered Guangdong Silk

中国岭南地区传统手工织造染整的植物染色面料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从真丝胚布到莨绸成品

贵比黄金的丝绸珍品

莨绸从天然植物中草药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中提取精华,经14道纯手工工序,用时一年完成,代表着岭南丝织业的最高成就。对自然环境,手工技术的依赖,以及耗时耗力,数量稀少等特点,使莨绸成为贵比黄金的奢侈面料。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用于提取天然染料的野生薯莨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曾盛极一时的丝绸珍品

从贸通四海到濒临绝迹

岭南人从薯莨中提取颜色染整布料的历史,可上溯1700年。随着丝织业与航海技术的发展,莨绸通过丝绸之路出口四海。作为丝绸中的珍品,莨绸成为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明清时代誉满天下。莨绸的鼎盛时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见证了广东丝绸最为繁荣的时期。二十世纪三十代,莨绸随广东丝绸业的凋零,受到严重打击。世界经济危机使欧美各用丝国紧缩外汇支出,用本国生产的人造丝代替生丝。自此莨绸一蹶不振,至上世纪中叶已濒临灭绝。直到九十年代,莨绸才重新焕发生机。 2008年,莨绸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1700年历史 | 13道工艺,36道工序 | 用时一年完成

最繁复的植物染整工艺

莨绸的制作完全由手工操作,是繁重而复杂的体力劳动。需要经过浸莨水、晒莨、洒莨水、封莨水、煮绸、过河泥、水洗、摊雾等14项工艺,循环往复至36道工序,视天气情况,用时1—3个月完成。莨绸成品需至少封藏一年,方可用于制衣。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莨绸的制作充满了天、地、人之间特有的仪式感

不可复制的天然面料

莨绸从植物中提取精华,以阳光、草地、塘泥为工具,全程手工操作。生产所用汁液残渣,会返归土地化为肥料;河涌淤泥,在清洗面料时又回到河塘中。取材自然,滋养自然,莨绸的制作是「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表现。因天然因素与手工技艺的不同,每匹甚至每段布料成品的色彩都不完全一致,只能小批量剪裁。制作过程中形成的「莨斑」,是莨绸独有的自然肌理,使得每一匹面料都独一无二。莨绸面料能够与皮肤、气息、液体相通相融,更加细腻滑润。随着时间过去,表面的纹理会产生变化,这一现象被称做「开片」,这是天然面料与环境产生连接后,依然具备自然活力的象征。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莨绸的传承人已变得越来越少

产量稀少,难以继承的民族瑰宝

制作莨绸须经阳光暴晒,且对温度和湿度均有要求。受季候及日照造成的限制,每年只有5—6个月的时间适合晒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使产量有限的莨绸更显珍贵。

制作莨绸须全程手工,既不分昼夜劳作,又受日晒,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当今通过机器大量复制、产品面目单一的商品年代,坚持制作莨绸的工匠已越来越少。而年轻一代缺乏继承意识,制莨工艺正在面临难以传承的困境。

设计推动民艺再生 深圳设计周 「德玺见萩」新作展

  「德玺见萩」推动莨绸在当代时尚设计中重新释放光芒

「德玺见萩」与莨绸

「德玺见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莨绸(香云纱)制作工艺的守护者与时尚活化的推动者。这一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珍贵技艺,曾在上世纪濒临绝迹。过去的二十年,在本土设计师的积极探索下,莨绸重新回归了人们的视线。今天,以设计的思维,使莨绸回归生活,在时尚与艺术领域释放光芒,成为了「德玺见萩」思考与探索的方向。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