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每一座“第一高楼”:都是深圳成长的见证

来源:晶报
2017-06-02 10:30:00
分享

语音朗读:

盘点每一座“第一高楼”:都是深圳成长的见证

盘点每一座“第一高楼”:都是深圳成长的见证

电子大厦、国贸、地王、京基100、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钢筋水泥的大厦,不断刷新着“深圳速度”与“深圳高度”,浇筑了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每一座“深圳第一高楼”,都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盘点每一座“第一高楼”:都是深圳成长的见证

1994年5月27日,深圳地王商业大厦建设工程正式开工。陈富/摄

盘点每一座“第一高楼”:都是深圳成长的见证

  关于深圳标志性建筑的报道。(图片来自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每一座“第一高楼” 都是深圳成长的见证

深圳新闻网讯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是曾经流行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对深圳等特区城市的描述。既然是“神话般崛起”的城市,那么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初,让很多中国人对深圳心生向往的,正是依托着“三天一层楼”这种当时令人惊叹的速度而崛起的国贸大厦。这也构成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原始意象——深圳速度与深圳高度。30多年过去,“三天一层楼”已不足为奇,国贸大厦也早已“泯然众楼”。但正是在这种速度与高度的不断刷新之中,深圳一步步成长到了今天的样子。

1994年5月27日,当专程从东京运过来的6颗金螺栓,被牢牢拧在巨大的钢架上,地王大厦的钢结构施工正式开始,此后的1年零27天里,地王大厦以2天半一层的建设速度,刷新当年国贸大厦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地王大厦竣工之后,也刷新了国贸大厦的“深圳高度”,成了深圳人一个新的精神载体。

电子大厦、国贸、地王、京基100、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钢筋水泥的大厦,不断刷新着“深圳速度”与“深圳高度”,浇筑了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每一座“深圳第一高楼”,都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不到国贸,不算来过深圳”

如果把深圳的建设当作一本书,1985年建成的国贸大厦,在起始的那几页上。在地王大厦之前,“深圳速度”的纪录保持者是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它是深圳上世纪80年代的地标,曾以每三天一层的惊人速度建设。

市民俞先生第一次来深圳是在1993年,那时他还是个中学生。父母专门带着他去参观了深圳地标——国贸大厦,这是当时来深圳的“必游之地”。站在车水马龙、繁华忙碌的罗湖,他仰望着这座代表“深圳速度”和“深圳高度”的高楼,赞叹不已。

国贸大厦位于深圳人民南路与嘉宾路的交界处,那里是深圳改革最早开发的前沿阵地,也是深圳第一个“黄金十年”的象征。

1982年,深圳市政府开始筹建国贸大厦,最初的目标是: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上的标志性建筑。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是合和大厦,建成于1980年,位于港仔著名的皇后大道东,楼高65层。几乎与此同时,南京金陵饭店建设方正在谋求建成当时的中国内地第一高楼,它计划建设37层。

为了和香港形成完美对接,深圳国贸大厦的设计一开始就向香港的这个“老大哥”看齐。国贸大厦规划建设53层,高160米,是当时内地的第一高楼。

香港的合和大厦顶部有个圆形的旋转餐厅,这在当时是一个风靡港岛的著名景点。国贸大厦的设计也加入了圆形的旋转餐厅,同时为了表现中国天圆地方的古典理念,大厦的主体设计成了方形。

1984年4月30日,深圳国贸大厦主楼封顶,比预计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当时参与建设的工程师罗君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国贸大厦主楼开建后,先是7天建一层,后来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层。从第30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盖楼——当时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层,美国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层。

“深圳速度”自此叫响,国贸也成了这个城市的第一个地标,当时有句话:“不到国贸,不算来过深圳。”

国贸只领十年风骚

地王接过“第一”交椅

“2001年我刚到深圳的时候,朋友晚上带我去看深圳最高的大厦——地王大厦。站在地王大厦的脚下,我看到这座直入云霄的高楼在夜空中熠熠发光,感觉无论在这个城市的哪个角落,只要一抬头都能看到地王大厦。”已经在深圳安家落户的郝女士,仍记得十几年前自己第一次站在地王大厦脚下向上仰望的情形。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国贸大厦,是深圳第一轮改革的标杆;那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地王大厦,就是深圳再度起跑的信号。

1992年,深圳市政府将蔡屋围的一块旺地推向市场,这块地总面积18734平方米,是当时内地首次实行国际招标出让的地块,吸引了近200家境内外公司竞标。最终,深业集团和熊谷组公司联合以1.42亿美元中标。

1994年5月27日,当专程从东京运过来的6颗金螺栓,被牢牢拧在巨大的钢架上,地王大厦的钢结构施工正式开始。此后的1年零27天里,地王大厦以2天半一层的建设速度,刷新当年国贸大厦曾经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地王大厦也成了深圳人一个新的精神载体。

1995年,高69层、总高度384米的地王大厦主楼提前两个月封顶,成为深圳新地标,也是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此时,改革开放春风已吹遍全国,特区独享的优惠政策逐渐变成普惠制。深圳特区如何发展?深圳提出“二次创业”,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地王大厦竣工后,成为深圳的新地标,对初来乍到深圳的游客来说,地王大厦是深圳最不容忽略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它不仅是新的“深圳高度”和“深圳速度”最佳代言者,还标志着深圳的“二次起跑”。

地王大厦的“最高”地标之位,持续了16年之久。在此期间,时间进入21世纪,土地、空间资源等出现“难以为继”,令深圳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在新的挑战面前,深圳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开始了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跨越,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鼓励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总部经济,引导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GDP,不再是考量深圳经济的单一指标。

每一次速度与高度的刷新

都见证着深圳的成长

深圳,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神话般崛起”的城市,一座座高楼的拔地而起,构成了城市成长的历史。让我们把时光再次回溯到1981年,当时位于深南中路华强北地段的深圳电子大厦破土动工,次年8月竣工。在当时,电子大厦楼高20层,以69.9米高度成为深圳第一高楼。彼时,深圳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香港的1/2000。这座城市开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逐步向经济大市转型,荒芜的土地正慢慢变成现代化的工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带。

电子大厦是深圳第一栋以城市支柱产业命名的大厦,带动了一个产业,见证了一个时代。围绕电子大厦,逐渐兴起华强北电子商圈,带动了深圳电子工商业的发展。

此后,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等“第一高楼”相继拔地而起……在深圳30多年来发展的过程中,“深圳高度”和“深圳速度”一次又一次被刷新,“深圳第一高楼”的名号也一次次被取代。每一座“深圳第一高楼”,都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2011年,京基100以100层楼、高441.8米,取代了地王成为深圳新地标。从京基100大厦的顶层,可以轻易俯视384米高的地王大厦。

每逢云雾萦绕之时,深圳人都能看到京基100“一半在云里”的独特景象。

2014年7月15日上午,深圳福田中心区400多米的高空上,随着一根长达10余米的钢柱吊装完成,“深圳第一高楼”的名头将再次易主。正在建设之中的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建至96层,在这根钢柱吊装完成后,高度推进到了448.3米,超过京基100大厦,正式成为“深圳第一高楼”。次年4月,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如期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以主体600米的高度,成为深圳已建和在建的最高楼宇。

曾经,深圳以爆发力强的速度型“短跑”,创造了GDP年均增速25.8%的经济奇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以“中长跑”节奏,高端、效益为大的定位再次出发,通过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变换“赛道”、调整“档位”,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大幅飙升,深圳经济含金量越来越高。但无论深圳如何发展,不断拔节的深圳地标,不断被刷新的“深圳速度”与“深圳高度”,不仅是深圳建筑高度的象征,也是深圳经济高度不断攀升的绝佳标注。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