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先生”:别有新意的双城生活

作者:林菲 来源:晶报
2017-06-16 10:31:00
分享

语音朗读:

跨境“先生”:别有新意的双城生活

跨境“先生”:别有新意的双城生活

苏丽文蔡小强邓扬舟 今天,且让我们跟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位“引进”教师的匆匆步伐,去阅读他们的深港双城故事……苏丽文在香港中文大学已经执教30多年了,三年前,她从香港到深圳教书,地域的转换,并没有给她带来教学上的障碍。

原标题:

跨境“先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3位“引进”教师的深港双城生活

跨境“先生”:别有新意的双城生活

邓扬舟老师手持“道具”给学生讲课。

跨境“先生”:别有新意的双城生活

苏丽文

跨境“先生”:别有新意的双城生活

  蔡小强

早晨7点,吃过早餐,苏丽文像往常一样离开香港的家,前往罗湖口岸。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副教授及助理院长的苏丽文,在香港中文大学已经执教30多年了。在关口,她一眼就看见了同事,大家微笑着打招呼,跟随人流通关。出了关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车已经在此等候。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校车平稳驶入学校,苏丽文和同事们便开始了在深圳一天的工作。

上午9点多,蔡小强结束了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会议,顾不上和同事们寒喧,就匆匆忙忙驾车离开学校,一个多小时后,他将要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另一个会议。原任香港中文大学和声书院通识教育主任的他,如今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协理副校长。

下午,结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工作后,讲师邓扬舟提上简便的行李去搭高铁。次日一早,他就可以和在武汉的家人团聚了。十年前,邓扬舟刚到香港读博,每次回家,都会给年幼的儿子背上几罐奶粉和玩具。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完博士的邓扬舟,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讲师。

——作为一所合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从香港引入到深圳。常言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但香港与深圳本就是同根,加上回归20年来两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水土”已逐渐无异,而“橘之味”,也趋于相同矣。今天,且让我们跟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位“引进”教师的匆匆步伐,去阅读他们的深港双城故事……

偶然的选择

必然的结果

时光倒回40年前,1977年12月的一天,大雪节气已过,寒风瑟瑟,经过十年之久的封锁,高考大门在这一年重新开启。还在读高二的少年蔡小强幸运地赶上了第一班车,命运自此改写。

这一班车载着蔡小强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家乡广东湛江,来到他求学第一站,黑龙江哈尔滨。“特别冷。”南方的孩子第一次经历北方的冬天,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个冬季远远长于家乡的城市,他读完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本科。快毕业的时候,蔡小强从电视上看到了钱学森的讲座,被系统工程学深深吸引,从小就喜欢军事的他决定报考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

北京,就这样成了蔡小强求学生涯的第二站,6年美好时光里,他取得了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也收获了爱情。就当大家都以为他和妻子会在北京安家过日子的时候,蔡小强却为了继续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里做科研,人生之舟又再度启航了。

这一次,蔡小强的足迹留在了国外,从英国的剑桥大学和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到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大学。从小生长在南方的蔡小强,也慢慢习惯了北方人的直率豪爽,还见识了传说中绅士的英国人,但在澳大利亚,蔡小强却发现出门想找个道声“早上好”的人都很难。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他愈发感到孤单。

想回到华人热闹的烟火氛围中,又舍不得国外先进的科研环境,就在蔡小强左右为难的时候,剑桥的导师送来一个好消息,“香港中文大学有个适合你的位置,去不去?”

“去!”蔡小强心中当下就做出了决定。那是1993年,香港虽然尚未回归祖国,但华人的生活习惯依然,而工作模式却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这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就在蔡小强来到香港的次年,邓扬舟才刚刚考上武汉大学。 那时,他还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去香港深造。

读书、教书,邓扬舟一路走来都颇为顺利。在武汉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就留校当了老师,娶妻生子,可是32岁的他,却突然萌生了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的念头。

离开,那意味着他要放弃眼前稳定的工作,他的儿子才刚出生,是丢给老人带,还是跟着他出去呢?“做人要有开拓精神。”邓扬舟遵循着心里的声音,又考虑了各种现实困难,最后将目光放在了香港。

2006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9年,“一国两制”确保了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邓扬舟认为,香港在学术研究上与国际保持广泛联系,可以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形态。于是,在和家人商量后,邓扬舟独自赴港深造,而每个月,他都可以回家一趟与家人团聚。

香港,对蔡小强和邓扬舟来说,看似一次偶然的选择,实际也是必然的结果。今天,蔡小强的大儿子在香港工作,常年派驻北京,小儿子在英国留学,他们正沿着父辈的足迹一路成长。

本是同根生

相融看今朝

1997年7月1日,邓扬舟在电视机前,注视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一起徐徐升起。而当时,已经在香港生活了四年的蔡小强,更亲眼目睹了部分香港本土居民在回归前的不安与移民冲动。

蔡小强回忆,在回归前两年,身边的香港同事、朋友经常讨论的话题就是移民,人们见面头一句话已由中国人传统的问话方式“吃了没有?”改为“移了没有?”后来,真的有一部分人在回归前辞职离港了,观望几年后,发现香港发展仍然稳定,后悔了想回港,但已经找不到当初的位置了。“20世纪90年代香港的大学发展十分快速,吸引了全球很多高质量的人才。”蔡小强说道。

待到十多年后,邓扬舟到香港中文大学读博时,早已感受不到这种不安的情绪。来之前,邓扬舟对香港的印象都是由书籍、影视作品构建起的,繁华拥挤的城市、匆匆擦肩的行人,冷漠而有距离感。没想到真正生活在香港,接触到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时,却颠覆了原来想象。他们身上仍有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人情味和礼数,会用不甚流利的普通话打招呼,关心来自内地的同胞,让身在异乡的邓扬舟很快就有了家的感觉。

然而,邓扬舟仍是会常常思念在武汉的家人,除了平时通过电话、QQ联系,他最开心的时刻,是每个月回家的时候。1993年,蔡小强和妻子刚到香港时,由于签证的问题,回乡并不容易,而十多年后深圳和香港之间已经陆续开放了多个通关口岸,邓扬舟只要过关到深圳,坐上一趟高铁就可以回到武汉,经济又方便。当然,现在蔡小强开着深港两地牌照的车,轻松就可以来往于深港之间,妻子经常要回北京看望她的父母,飞去飞来也不成问题。

刚到香港那会儿,邓扬舟是家里的“大红人”,因为香港可以买到许多内地没有的进口产品,加上与人民币的汇率差,许多亲戚、邻居都会拜托他帮忙购物,他每次回家,除了给自己儿子背奶粉和玩具,行李袋里还有许多别人预订的食品、化妆品等。“现在被‘冷落’了。”邓扬舟笑称,随着国内购买进口产品的途径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低,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人找他帮忙了。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深圳诞生,正式向全国招生。蔡小强、邓扬舟等一批从国内走出去的学者又被“引进”到了深圳。原任香港中文大学和声书院通识教育主任的蔡小强,现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在武汉大学读了六年书,教了六年书,又到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继续教书的邓扬舟,再回到深圳担任讲师。还有一批土生土长的香港导师也开始了深港两地同步教学的生活,如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副教授及助理院长的苏丽文等人。

苏丽文在香港中文大学已经执教30多年了,三年前,她从香港到深圳教书,地域的转换,并没有给她带来教学上的障碍。在她看来,内地的学生认真努力,对自己有着高要求,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这让她在教学时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几年招收的“90后”学生,思维之活跃、个性之张扬,甚至让教过这么多香港学生的邓扬舟都感到惊喜。

橘生于港为橘

生于深亦为橘

走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随处可见学校的校徽和校训。校徽上的“凤”被视为“南方之鸟”,是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的象征,校徽中紫色象征热诚与忠耿,金色象征坚毅与果敢。校训为“博文约礼”,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源于《论语》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如此充满古意的氛围中,球场上一面画满涂鸦充满艺术张力的墙却不显得突兀,反而彰显着这所学校中西结合的独特魅力。

贯穿时空,跨越地域,融合理念,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办学特色。学校绝大多数课程都采用全英文教学,作业也要求用英文完成。部分有着长期国外教学生活经历的教师组成“英语俱乐部”导师团,设置了课外辅导,学生可以自由找老师咨询、交流。

与传统的内地大学不同,6月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里,学生的身影少了很多,因为6月到8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的“具有全球化色彩的暑期小学期”,学生们有机会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世界知名大学攻读“暑期学术研修课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假期上的安排参照了香港中文大学,分为寒假、春假和暑假三个假期,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海外交流机会。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本科生的累计出国学习人次已超过在校本科生人数的50%,居国内院校之首。

记者在采访完苏丽文的第三天,她便带着3名学生飞往巴黎,代表亚太地区高校参加2017欧莱雅校园市场策划大赛全球总决赛。苏丽文指导的这支学生队伍,不仅在国内击败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队伍,夺得最佳科技创新奖,又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晋级全球总决赛。苏丽文称,作为最早的商业案例比赛之一,欧莱雅校园市场策划大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创意和施展能力的机会。参与此类的商赛,学生们可以真正参与新产品研发和推广的过程,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商业信息,更有机会获得在巴黎甚至全球范围的实习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长徐扬生曾说过,“国际化只是港中大(深圳)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对于人才培养,学校从未把眼光局限于专业,而是透过通识教育、情操培养以及与学院系统并行的书院系统,完成全天候的全方位教育。

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金牌课程,在2015年曾荣膺美国通识教育学会颁布的首届国际通识教育大奖。这种优秀的通识教育传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得到了一脉相承的延续和发展,成为本科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邓扬舟2012年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通识教育课程讲师,他介绍,通识教育旨在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多元化社会中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接受基础的通识教育,即“与人文对话”和“与自然对话”。人文课程注重对“人”的思考和理解,从自我与人的潜力、信仰与人的限制到建制中的自我,讨论哲学思考、宗教和社会制度中个人的价值思考。自然课程探索的是自然哲学的发展历程,从先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到人类发展中的技术与知识革新,讨论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利弊以及同学们对自然哲学的认识与思考。

不一样的校区,邓扬舟上着同样的课程,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受着同样的教育。橘生于港为橘,生于深亦为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校徽上的“凤”被视为“南方之鸟”,校训为“博文约礼”。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诞生,正式向全国招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的大学。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采写:晶报记者 林菲 摄影:晶报记者 刘宁宁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