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朗读:
当大家被淋成落汤鸡,调侃着萧敬腾要来定居时,另一锅汤正在香港开煲。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的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当大家被淋成落汤鸡,调侃着萧敬腾要来定居时,另一锅汤正在香港开煲。
昨天上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君悦酒店举行。来自海内外政商学界的400多位嘉宾参加该论坛,共同探讨大湾区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机遇。大家围绕这一锅汤,上演“厨艺交流”。
这是马化腾亲自组的一个局,他花了不少功夫说服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格力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大疆科技创始人汪滔、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等大佬,与 周其仁、樊纲等经济学者共同探讨湾区发展的规划与可能性。
周其仁说:创新就是熬一锅汤,关键词是两个词:“密度”和“浓度”,煲这个字很关键,要有持续的温度。
樊纲说:一锅汤材料不仅要互补,最好的办法是大家混合起来,各种要素流动。
小马哥看了看锅里,说:这锅汤还没有煮开,还只是混在一起。
既然如此,不妨看看小马哥对熬好这锅汤的攻略分享。↓↓↓
一上来小马哥感谢了好多人
很荣幸腾讯能承办今天的活动。今天的论坛从想法到落地只有短短两三个月时间,之所以顺利举办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的组委会和嘉宾,包括了政府、大学、企业、智库和媒体,可以说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接着介绍很早入汤的食材-腾讯
腾讯成长离不开大湾区。我们1998年在深圳创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刚刚过去的6月16日,是我们上市13周年。我们不知不觉从一个非常低股价的股票成长到现在的香港龙头股之一,和香港的很多市民也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结下深厚的友谊。
腾讯有2/3的员工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可以说香港是我们走出去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腾讯一直思考如何回报我们港湾的家园。
今年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打造粤港澳科技湾区的建议。可以看到,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更让我们感觉到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以及港珠澳大桥即将开通之际,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前不久,接受香港经济日报一位记者采访时,我评价说,香港发展创新不是没有机会,而我认为它抓了“一副好牌”,有很多优势和条件。粤港澳大湾区我感觉抓了“几副好牌”,不只是一副。
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在消费电子以及PC互联网时代引领全球科技,但是最近十年,尤其最近五、六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其实正在赶超全世界,我们有很好的基础。
我们再看粤港澳湾区,我们手上的几副好牌恰恰反应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未来,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大家现在看到,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软件开发,已经不能孤立发展,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设备里面,软硬结合,同时又连到云端,与后端的云服务进行整合。这是大势所趋。
这个趋势恰恰是粤港澳湾区的优势,包括香港、深圳、广东很多珠三角企业,刚好具有这三者优势。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我觉得大有可为。
还有哪些其他汤锅底料?
过去的20年中,大湾区培育了华为、中兴、格力、顺丰、大疆等等一大批领军企业,为未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举个例子,大疆是大湾区创新创业的一个典型。十年前创办时,从港科大的一个研发项目落地到深圳,在珠三角来制造。创造性的开拓了跨界的“Flying Camera”市场,把航模和照相机跨界整合,变成无人机。大疆现在占据全球无人机90%的市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第二个案例,王卫创办的顺丰是大湾区服务业创新的代表。最初顺丰是在顺德和香港之间,包括整个珠三角实现快递服务和货运服务,现在成长为全国投递速度最快、服务品质最高的快递公司。我们看到顺丰不断的创新,它的高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第三个案例是制造业的。大家知道珠三角号称“世界工厂”,过去从传统制造到未来的智能制造,成长非常迅速,诞生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比如格力、美的、TCL、Vivo、Oppo等等,也包括苹果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在珠三角也有很多工厂。
格力可以说是珠三角制造业的典范,它在传统的家电行业已经以它的技术和质量、品质来征服全球市场。我还听说格力的工业机器人也可以自用了,这是非常有潜力的市场。
如何煲好汤,“厨师”小马哥上线
全球前十大市值的企业在最近这半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市值最大的公司不是能源就是金融。但是最近半年,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有七家是科技公司。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因此,我们讲发展大湾区,首先要更重视发展科技。我们希望能向国家多主动争取政策,也希望国家给予大湾区更好的政策,能够让大湾区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窗口,也希望这里能够成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作为“引进来”的重要桥梁。
我想,香港的金融、法制、教育环境对很多国际高端人才来说是非常容易适应的。所以,我非常希望香港政府能够主动出击,这样香港就有更多的机会吸引到国内外的科技企业来到这里落户。我也希望政府会更有紧迫感,有时不我待的魄力。只有政府搭台出政策,我们企业才能更好地在台上演戏。
其次,大湾区要有鼓励创新的氛围,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大家知道,在硅谷有斯坦福等很有名的大学能够培养人才,有硅谷能留住人才。其实香港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高校和基础研究的平台,但是很可惜,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理工科的学生很难留在大湾区。
我相信,未来需要营造更多的创新的氛围,我建议“搬大树,引凤凰”,吸引更多的科企与高校进行合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最后,我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态的协调机制。大家可以更加敞开心扉。过去可能会觉得“你发展好了,我就受影响了”。现在我们把这种竞争的心态,转变为一种合作的心态。大家要一起发展,我们向海外、全球要人才、要市场。我觉得这是大家可以共同提高的地方。
比如,人才引进方面能不能联合推出“湾区人才计划”。还有相关优惠政策方面,比如出入境政策方面能不能推行高科技人才的绿卡,让高端人才的流动和跨地域的发展能更加便捷。在个税方面能不能实行一些补贴,能让在港澳的高端人才在大湾区范围内工作、生活都视同于在港澳生活、工作。不像现在很多高端人才回到内地工作要数着日子,一年不能超过180天,否则的话就按国内的税率来纳税。这对我们吸引高端人才来说,是非常不便的,我希望这里能有一些措施能改善。
听说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这给我直观的感觉是,湾区真的成为一个闭环了。我希望在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之后,整个湾区的氛围将更加形成起来,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谈我们的大湾区。
我们还会启动“粤港澳青年交流计划”,联合深圳的大疆、万科等一批企业,给港澳地区和内地的中学生提供夏令营的机会,也给三地的大学生在我们大湾区企业实习的机会。我希望更多的大湾区年轻人能够合作创新,我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的世界级的湾区。
圆桌论坛又聊回到煲汤的问题
不同的“料”之间目前还不熟,还是生的,还得慢慢调。
这个湾区和其他湾区很大的不同,可能是因为之前有上百年的隔离,带来了一些文化差异,现在还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
所以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之间未必能互相熟悉彼此,整个湾区之间的市场还是比较割裂的。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年轻人,特别是港澳本地的大量的年轻人。
我们希望建立青年营,鼓励港澳的年轻人和珠三角的年轻人能够融合,他们生活在一块儿,我们会编队让他们融合在一块生活,希望更多的企业像我们一样,每年夏天、冬天的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很多活动。这锅汤才能慢慢融合,才能煮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