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工繁育珊瑚幼体成功

来源:深圳商报
2017-06-22 11:10:00
分享

语音朗读:

深圳人工繁育珊瑚幼体成功

深圳人工繁育珊瑚幼体成功

记者昨日从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获悉,继去年诞生了深圳首批人工繁育的珊瑚宝宝后,今年又有重大突破,成功人工繁育出珊瑚幼体,而且附着率较自然环境下大幅提升4到8倍。

深圳人工繁育珊瑚幼体成功

  图为深圳东部海域生长的蜂巢珊瑚。

原标题:深圳人工繁育珊瑚幼体成功

深圳新闻网讯 关注海洋的有心人应该记得去年本报6月4日报道过深圳诞生人工环境下有性繁殖的首批珊瑚宝宝的新闻。珊瑚要从“宝宝”变成幼体,必须经过一个重要的步骤叫“附着”。附着之后的珊瑚才能吸收虫黄藻和水中钙、镁离子,再长成真正意义上的珊瑚礁。

记者昨日从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获悉,继去年诞生了深圳首批人工繁育的珊瑚宝宝后,今年又有重大突破,成功人工繁育出珊瑚幼体,而且附着率较自然环境下大幅提升4到8倍。科研人员透露,两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让实验结果大不相同,究竟成功背后有什么窍门?记者前往珊瑚保育中心一探究竟。

“珊瑚是一种腔肠动物,在海洋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珊瑚幼虫会附着在先辈珊瑚的‘遗骨’、石头或火山岩上。”海大深圳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宝林告诉记者,自然界里只有百里挑一的珊瑚幼虫能够成功完成这一步,附着率大约为1%到2%,而在广东省此前的珊瑚人工繁育实验中,附着率较自然界更低。“去年我们虽然成功孵化出珊瑚幼虫,但附着实验不成功,只培育出零星珊瑚幼体。”

这一年里,珊瑚保育中心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不断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今年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材质制成附着板,有瓦片、陶瓷环、珊瑚石等,以便于比较何种材质更适合珊瑚幼虫附着。“从去年底开始,我们便在海里开始‘养’附着板。”科研人员杨小东表示,“养板”目的是增加附着板对珊瑚幼虫的吸引力,经过长时间浸泡让附着板长满钙质藻,更接近自然界附着环境。

6月6日,珊瑚幼虫开始陆续附着在科研人员准备好的瓦片、陶瓷环和珊瑚石上,截至目前,附着率已达8%,自然附着率的1%到2%高4到8倍,更远比过往实验中的附着率要高。尽管目前,珊瑚幼虫的直径最大不过1毫米,但通过体视显微镜和荧光适配器辅助观察,附着后的珊瑚幼虫开始放射出荧光,并由圆柱体变态发育成扁平状。“这证明珊瑚幼虫已经吸收了虫黄藻,成为了真正的珊瑚幼体了。”谢子强表示,虫黄藻与珊瑚虫是一种共生关系,虫黄藻可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90%的能量来源,而珊瑚虫又为虫黄藻提供了住所和营养。

科研人员表示,珊瑚母株在珊瑚幼体期生长稳定后便会回归大海,而珊瑚幼体将继续在珊瑚保育中心培壮,至少3个月后才能开始重返大海的野驯实验。(记者 张妍文/图)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