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朗读:
,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流域统筹协调机制、河长工作会议制度、河长定期巡查制度、日常督查督办机制和信息共享互动机制等六种机制,确保河长制工作顺利推进落实。
原标题:重点整治茅洲河流域水系,加快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
光明新区治水提质快马加鞭
深圳新闻网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水环境整治作为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之首,提出“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重点整治广佛跨界河、茅洲河、练江、淡水河、石马河、小东江等严重污染河流,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确保优良水体水质和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5月17日,深圳市召开黑臭水体整治(治水提质)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敢于碰硬的作风,下硬功夫,打好整治黑臭水体这场硬仗。
一直以来,光明新区高度重视治水提质工作,每年都将其列为重要民生工程加快推进。2017年是新区治水提质工作全面提速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的决胜之年。光明新区提出以“绿色新城”建设为指引,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茅洲河流域水系为重点,集中优势、重点突破、部门联动、流域统筹,蹄疾步稳地推动治水提质工作迈上更高台阶,努力将光明新区建设成生态优美、城市安全、民生幸福、产业高端的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和质量型创新型魅力之区。
据悉,“十三五”期间,光明新区共实施治水提质项目61项,总投资77.02亿元,已全部启动,其中已完工14项,开工18项,累计完成投资7.45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1.24亿元,已完成3.84亿元。
将茅洲河两岸打造成光明生态景观轴
城市因水而兴,因河而美。作为深圳最大的跨市界河,茅洲河位于深圳部分全长18.8公里,其中在光明新区段长约14.6公里,共有支流13条,流域面积145.9平方公里,可以说茅洲河是光明新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对这条因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污染阵痛的“母亲河”,光明新区正开展茅洲河(光明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工程项目范围为茅洲河干流区域、新陂头河及楼村水部分河段,建设内容包括防洪排涝、水质改善、河道绿化景观提升等。目前全线已完成污水截留,现将分“科技”、“生态”、“人文”三大河段进行河道绿化景观提升,通过水岸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将茅洲河(光明段)打造成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风光带。
今年年初,光明新区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其中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就有20个,包括河道工程、管网工程和水景观工程等项目。开工现场,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华楠要求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治水提质工作,用好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精品工程,确保整治工程见成效,让规划图的美好场景在光明新区成为现实。
据悉,光明新区还携手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将高标准、高质量打好茅洲河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努力把茅洲河综合整治工程打造成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和治水提质行动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6月14日,光明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邝兵带队到鹅颈水、茅洲河(光明段)干流现场调研,协调解决茅洲河沿线水环境综合整治难题。邝兵在调研时指出,茅洲河整治工程难度较大、覆盖范围广,现阶段河流两岸安置的截污箱涵已初见成效,下一步要继续做好河道管养和绿化景观提升等工作,将其打造成集环境保护、休闲观光、防洪蓄水为一体的光明生态景观轴。
而这只是光明新区强力推进治水提质工作的一个缩影。光明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邝兵每月都要进行一次治水提质工作调研,分管环保水务工作的新区领导徐松明每周检查,其他新区领导“河长”也纷纷行动,通过现场调研、会议集中研究、电话指令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进一步推进治水提质工作有效展开。
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成绩斐然
谈及光明新区治水提质工作,就不得不提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光明新区成立伊始,就提出打造深圳市首个绿色生态综合示范城区的发展思路。新区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亮眼成绩,其中就包括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今年4月中旬,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开展2016年度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绩效评价考核工作,光明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助力深圳市在第二批14个试点城市中名列第一。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新区领导高度重视,新区一把手主抓,各部门互相联动。同时,新区试点区域海绵城市详细规划启动及时,依托低影响开发示范区建设和“十二五”水专项课题,样板工程起步较早,类型多样,成效显著。
在梳理总结创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光明新区环保水务局下一步将升级海绵城市内涵,“五举措”狠抓落实。
一是整合三个平台,将凤凰城开发、治水提质、海绵城市建设三个融合为一体,突出集成化、精品化、智能化、共享化“四化”主攻方向。二是力推“五个一”工程,加快推进建设一个多类型、全尺寸的海绵系统,构建一套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过程的管控体系,形成一条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景观宜人的体验互动路线,打造一个集中展示、推广新型材料设备工艺的海绵主题公园,搭建一个高智能化、高融合度的智慧海绵感知和监管系统“五个一”工程。三是加大改革创新,按照考核要求谋划实施以排水分区为单元的PPP项目,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四是加强科技支撑,充分利用深圳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在智慧海绵系统建设上做出亮点,提供样板。五是广泛接力用力,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吸收国内先进经验,加强市民教育和认知培养,从基层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年底实现河长制全覆盖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维护新区河湖健康生命,大力提升河流水环境质量,加快创建海绵城市步伐,实现新区绿色新城的发展目标,新区制定了《光明新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送审稿)》。
根据实施方案,到2017年年底,光明新区将全面建立河长制,构建新区、办事处两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公布河长制名单,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同时,消除茅洲河干流、鹅颈水、木墩水、新陂头河、楼村水、白花河等6条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实行“管养分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河湖管养全覆盖。
据悉,新区总河长由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副总河长由新区管委会分管水务副主任担任。新区共设15条河流河湖河长(含河道上游水库),并按照属地原则,设立区级和办事处两级河长;区级河长由新区管委会领导担任,办事处级河长原则上由办事处主要领导担任。
与此同时,成立光明新区河长制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新区河长制工作。成立办事处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办事处辖区内河湖河长制工作。
此外,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流域统筹协调机制、河长工作会议制度、河长定期巡查制度、日常督查督办机制和信息共享互动机制等六种机制,确保河长制工作顺利推进落实。并确定“保护水资源,强化红线管理”“保障水安全,完善防灾体系”“防治水污染,控制污染排放”“修复水生态,维护河湖健康”“明确河湖范围,加强执法监管”等五项主要任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