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配奶间调配母乳,不同情况的孩子,需要添加在母乳中的强化剂也不同。本版图片均由深圳晚报记者陆颖 摄
原标题:
“喂”爱前行 哺育生命
深圳首家母乳库获赠奶120万毫升 免费供给数百名早产儿和重症患儿
深圳新闻网讯 8月1日至7日是世界母乳喂养周,这一项由世界母乳喂养行动联盟组织发起的全球性活动,旨在促进社会和公众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到今年,世界母乳喂养周已经持续26年了。
然而有这样一群小早产儿和重症患儿,他们身体虚弱,比正常新生儿更需要母乳,却因为亲生母亲各种原因,无法获得母亲的乳汁。母乳库的成立正是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喝上母乳,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2015年12月,深圳第一家母乳库在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成立,这是深圳至今唯一一家纯公益母乳库,接受社会捐赠母乳,提供给那些缺少母乳的早产儿。成立以来,深圳母乳库共接受捐赠母乳120万毫升,数百名早产儿受益于此。
早产儿“良药”
宝安妇幼保健院住院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6号透明暖箱里,躺着一名2.3公斤的新生儿。他弱小的身躯不停扭动,拳头大小的脑袋上连着两根管子,一根是用于吸氧的鼻导管,帮助他呼吸;另一根则插入胃内,捐赠母乳正通过这根胃管缓缓流入胃内。
这个16号病床的新生儿是王敏,6月17日出生,对比正常出生的孩子,他早了两个半月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刚出生时,他仅1.2公斤。
通常在母亲怀孕后期,胎儿会从母亲体内汲取足够的营养,保证发育完全。而早产儿王敏恰恰少了这一环节。伴随着早产带来的后遗症,他肺部发育不完全,呼吸困难,吸吮吞咽功能不协调。
刚从宝安中心医院出生的王敏,因为病情严重,不得不立即转院到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科,接受专门治疗。
然而,躺在暖箱里的王敏不知道,他病危的同时,他的母亲也正经历着肺结核的痛苦。在王敏刚出生的那一天,他的母亲就诊断出肺结核,被迫送回家乡潮汕住院治疗。
因王敏母亲患有肺结核,需要抗结核治疗,无法喂养母乳,也不能与小孩接触。千里之外的妈妈担心小孩没奶吃,心急如焚。王敏的父亲王珂只得天天往医院跑,“医生,我的小孩怎么办?”
怎么办?要是放在前几年,王敏肯定只得喝奶粉,医院有早产儿配方奶粉,但王敏身子弱,对奶粉不耐受,喂奶粉会增加疾病的发生率,甚至有可能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为了让王敏尽快好起来,医生使用进口药物、仪器等尽心医治王敏,出生后3天左右,就能开始肠内喂养,如果能进行母乳喂养,对王敏来说,将有更好的预后。
幸运的是,宝安区妇幼保健院设有母乳库,对外开放,接受社会捐赠母乳。即使亲生母亲无法提供母乳,新生儿也可以从母乳库中获取母乳。因此医生每天都会往母乳库发处方,要求给16号病床配捐赠母乳。
起初是2ml一次,每天喝8次。为了让王敏生长发育得更快,在王敏奶量达到一定量后,医生开始每天在母乳里添加母乳强化剂,增加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让小王敏能获得充足的营养。
“奶粉做得再好,也无法模拟母乳。”医生强调道。
研究表明,母乳是6个月内婴儿生长发育的最佳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适合新生婴儿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盐、钙、磷,足量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同时,母乳尤其是初乳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能保护婴儿少患病,提高婴儿对消化道、呼吸道和某些传染病的抵抗力。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王敏病情逐渐稳定,一天天茁壮成长,每日喝的母乳量也逐步增加,到如今,王敏一共喝了将近6000ml的捐赠母乳。这相当于一个母亲捐赠两个星期的母乳量。
再去看王敏的时候,鼻子里的吸氧管已经不见了,现在的他可以尝试自己吸奶瓶里的母乳。父亲王珂安静地看着,这个小孩早早地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成长至今,历经艰辛。
现在,孩子的身体状况靠医生和捐赠母乳得到了保障,王珂也正向一些机构申请补助孩子医药费。生活不易,站在这个34岁的风口,王珂庆幸第一次感受到,这个小生命正给他的生活投入一丝光亮。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