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最高奖”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第十八届颁奖典礼在中国药科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汉杰研究员凭借其“发现并鉴定遍布人体外周的新型免疫细胞”原创成果,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李汉杰研究员主要从事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与功能研究,2020年回国加入深圳先进院,带领团队成功构建了国际上覆盖组织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采样密度最高的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并发现多种免疫细胞“新类型”。成果入选“202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件大事”,并受到国际权威学者的专文评述与高度赞誉,指出该研究“显著扩展现有认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尤为重要的是,李汉杰团队在外周神经系统等多个外周组织中识别出一类与大脑“小胶质细胞”高度相似的新型免疫细胞群体,并将定位于外周神经节的亚群命名为“外周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该细胞直接包裹神经元,参与神经元成熟与功能维持,从而揭示“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卫星胶质细胞”三元互作机制,更正了传统的二元结构模型。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提出“小胶质细胞谱系”新概念,统一了中枢与外周相关细胞类型,拓展了巨噬细胞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框架,也改变了“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特有”的百年传统认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分别于2023年及2025年刊发了这一系列研究成果。
“科学最大的魅力在于不断发现未知,”李汉杰研究员在获奖后表示,“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团队敢于挑战传统、坚持原创的最好鼓励。科学的突破也得益于深圳先进院独特的学科交叉环境与创新的学术土壤。我们的发现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这些新型细胞在生理与疾病中的具体功能,希望能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和靶点。”
(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 编辑:陈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