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评《咏春》:舞武融合释放深圳文创活力 向世界传达中国精气神

三月伊始,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与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共同资助的舞剧《咏春》开启全国巡演,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关于“咏春”话题的热烈讨论与日俱增。

专家热评《咏春》:舞武融合释放深圳文创活力 向世界传达中国精气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4-14 19: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三月伊始,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与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共同资助的舞剧《咏春》开启全国巡演,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关于“咏春”话题的热烈讨论与日俱增。

4月7日至9日,《咏春》作为“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演出的开幕大戏在国家大剧院连演5场,场场爆满。该剧以上世纪90年代一个深圳剧组拍摄的电影《咏春》为引,将“戏外”的《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师傅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无缝切换,以舞蹈与武术的艺术融合完成创新表达,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国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扬民族自信;同时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在近日举行的《咏春》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国内文体艺术界的众多专业人士,对该剧进行了高层次、多维度的思想碰撞和研讨分析,探讨“深圳出品”的发展方向和品牌建设,助力打造更多彰显深圳城市风采与精神魅力的精品力作。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充分肯定了《咏春》的题材抓得好,认为该剧精准地做到了“致敬传统、讴歌英雄、影印时代、面向世界”。他认为,该剧以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的小切口,却能够恢弘而精彩地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以文化的厚度、叙事的逻辑、丰厚的内涵进行双线叙事,生动挖掘了英雄故事,讴歌了英雄精神。

巴图还提到,无论是剧中叶问将“咏春堂”挂牌到亲手摘牌,打破门户之见、将毕生武学毫无保留地传扬四海,还是剧外以深圳为代表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咏春》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人的精气神,这种对于精神内驱力的生动挖掘,对于用好的艺术作品鼓舞人心,提振进取力,对于我们向世界展现大国风采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们普遍表示,这部出自深圳的文艺精品,根植于岭南文化,链接着内地与香港一衣带水的同袍情深,而其题材所选择的题材切口,也在对中国武术中所承载的大国自信、民族智慧的传达中,拥有着恰到好处的美学表达和对外传播意义。该剧编剧冯双白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英雄精神,是与人民、与大地深深连接在一起的。”他认为,咏春拳法中的“搭桥”实则蕴含了中国传统智慧,“是交流而不是断绝,是沟通而不是敌视,是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在冯双白看来,舞坛“双子星”在剧中所塑造出的对理想与现实的奔赴中,拥有强烈的当代质感。

对此,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表示,“《咏春》这部作品的出现,带来的震撼力是整体性的。它对我们当下中国舞剧创作的审美走向、审美力量,要带来一次重新的评估。”同时他认为,《咏春》对于中国舞蹈走向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宋官林进一步解读,《咏春》将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相结合,展现出文化自信、文化自强。“4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是深圳人讲述了一个‘春天的故事’,进入新时代,深圳的文化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写就了中国舞台上的《咏春》,在经济和文化上达到了一种和谐同步。”宋官林期待,深圳能以《咏春》为契机,在国际演出市场上打开一扇门,让这部兼具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范,既能看到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的气象万千,也能感受到中国武术斑斓多姿的作品向世界传达出中国声音。“而这部作品也将对深圳的城市地位,深圳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意义。”宋官林说。

专家们认为,深圳这座以科技创新而闻名的城市,因舞剧《咏春》的诞生与成功,更添人文温度和情怀厚度。《咏春》收到的好评、点赞源自于镌刻在中国人血肉之中对5000年传统文化的热爱。该剧创新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满满的深圳元素赋予新创舞台剧中,推动这两个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链接传统与现代,为深圳舞台剧树立新的标杆。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在研讨会中说道,《咏春》对于“双非遗”元素的挖掘,“不仅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特色,更看出了深圳的胆识与能力,(将传统文化与艺术传达的结合)达到了如‘盐与水’一般的融合。”对传统文化怀珍重之心,在不断创新之中不盲从,方能成就创作者的才情迸发,也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与文化责任。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许锐称,舞剧《咏春》诞生于多元、开放的深圳,呈现出了当今的文艺创作者更为创新、放松、柔软而多元的倾向,“这是中国舞剧创作观念的一个巨大进步。”他认为,这种倾向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自觉的创作表现。

而此次,成立仅5年的深圳歌剧舞剧院作为创排演出单位,完成了这样一部高难度、高水准作品。该院首席舞者张娅姝、常宏基不仅在业界拥有过硬的口碑与高涨的人气,该院的年轻舞者们也在剧中呈现了不受限于年龄的表现力。对此,许锐评价深圳歌剧舞剧院“呈现出了一流院团水准”。作为塑造一座城市文化品格的生力军,文艺院团肩负重任。而广纳艺术人才,是涵养城市文化品格的一大抓手。源泉的充分涌流,得益于多方力量的汇聚。“深圳出品”的文艺精品创作有其独特模式,政府、民间通力合作,主流价值观和企业的运作机制寻找到了结合点。当四面八方的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本都被吸纳到深圳,经过官方的有效引导和积极助推,为深圳文艺精品的创作推出,提供了澎湃不息的动力。得益于此,深圳打出了中国舞台艺术作品中的一记拳头作品——《咏春》。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茅慧认为,以《咏春》为代表的深圳的舞剧,“打通了舞武之美的时代样板。”这种舞蹈艺术的新鲜风格样式,脱胎于传统,发扬于深圳,由此生成的舞蹈语言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融合特质,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文艺精品的诞生,离不开城市文化精神的厚植涵养。屹立于时代潮头的深圳经验、深圳精神、深圳生活,有理由得到更加充分地反映,需要得到更加生动的述说。而《咏春》不仅扎根于传统文化内涵,完成一次具有当代艺术的寻根之旅,更在舞台之外的种种细节,呈现出新时代的深圳文化宣传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就提到,舞剧《咏春》巡演所到之地一票难求的热度,一定程度源自于对于新媒介传播的巧妙运用。早在今年元旦,该剧华彩武打对决舞段登上B站跨年晚会,用“最酷炫”的一段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这种视觉的引导,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策略。”剧场内外,舞台内外,今天的深圳处在了一个文艺与科技、经济发展相同步的时期。在这个春天,舞剧《咏春》成为深圳引领文艺事业发展播下的又一颗种子,在挖掘深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道路上,勇攀文艺高峰。

舞剧《咏春》将于4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保利大剧院演出。(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李静)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