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又是一年中秋节,德国大鹏同乡会在会长黄初强带领下开展中秋餐聚,每年中秋节,大鹏乡亲都会从四面八方来到同乡会聚餐,共叙乡情。
“每到中秋,最是相思。”旅荷大鹏侨领詹伟光说,“虽然长期生活在海外,但我们的心始终向着祖国,总是想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山山水水 。”
穿越迭福山隧道,进入大鹏半岛,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雄伟的大鹏雕塑——鹏鸟矗立地球之巅,展翅欲飞,“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气直冲云霄。这座雕像由大鹏籍香港同胞叶肇夫捐资138万港币修建。在大鹏,这样的“港情侨情”文旅地标不胜枚举。大鹏华侨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1919年成立的美国纽约大鹏同乡会已是百年侨团,大鹏是深圳当之无愧的“侨乡”。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大鹏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凭着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像孺子牛一样埋头苦干,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畏困难,不屈服于逆境,用行动践行“敢为人先”的信念,诠释“深圳精神”的深刻内涵。
开拓:筚路蓝缕,打造荷兰餐饮名片
1979年,改革开放的巨轮扬帆起航,蛇口“开山炮”振奋人心。祖籍大鹏的袁庚,时任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如今,这一口号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深圳精神”的高度概括。袁庚被誉为“改革先锋”,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袁庚身上展现的开拓创新和敢闯敢拼的精神,在一批又一批远赴重洋的大鹏人身上,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鹏半岛三面环海,海外交通、贸易便利,长达千年的海洋文化洗礼,孕育出大鹏人的开拓进取精神。明清以来,一批批大鹏人远涉重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海滨,矗立着一座豪华餐厅——“海上皇宫”中餐厅,这是一艘四层雕栏玉砌的仿宫廷画舫,将中国古典建筑魅力复刻于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成为荷兰的一张旅游餐饮名片。
荷兰“海上皇宫”中餐厅的创始人之一——毕传有(1947-2007),原籍大鹏乌冲村。1963年,年仅16岁的他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香港的征程,从基层的餐厅打工开始,用汗水和辛勤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本。
毕传有是一个典型的深圳大鹏人,敢闯敢试,勇于开拓,这些特质驱使他不断追求更高目标。1969年,他来到荷兰,开始了一段充满艰辛的创业之旅。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的障碍,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拼,以乐观和坚韧的态度迎接挑战。《深圳侨务史志》记载:“20世纪70年代,荷兰华人的职业以餐馆业为主,华人餐馆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
创业总是伴着苦难,但大鹏人骨子里的坚韧和进取心,让毕传有和两个弟弟毕传铭、毕传发一起,一路咬牙坚持。
毕传铭回忆说:“创业之初,晚上六七点钟是吃饭高峰期,也是酒楼最忙碌的时候,当时没钱聘请员工,什么都要自己做,没时间照看孩子,只能把孩子关在厕所里,忙完了再放出来,喂他们吃东西、洗澡、睡觉……”
1984年,荷兰“海上皇宫”中餐厅诞生了,毕氏兄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终于成为业界佼佼者。
传承:诗书传家,“侨二代”成风投翘楚
生活艰辛,创业不易。海外大鹏侨胞在勇于开拓事业之时,也开阔了视野。种种经历和磨难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永远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停下开拓的脚步。他们明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下一代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打开更多扇窗户。
大鹏人钟荣彬曾先后在英国、荷兰从事餐饮工作,自己读书不多,更希望子女能多读书,曾经的他和很多华侨华人一样,苦于孩子们没地方学中文,所以在事业成就之后,一面督促子女努力学习,一面积极投身办学。
钟荣彬在英国先后创办了普雷斯顿中文学校、兰开夏中文学校、黑池中文学校。谈及此,钟荣彬很自豪:“各种肤色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学习中文,朗诵中华经典,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2005年,他牵头成立了“英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希望搭建中外文化的桥梁,传播中华文化。
美国纽约大鹏同乡会前主席黄水娣,通过言传身教,在儿子钟子威的学习上下功夫。钟子威是出生于美国的第二代华人,高中毕业时被美国媒体评选为“全美最优秀的60名高中毕业生”,进入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系就读;毕业后,他又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继续深造,并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钟子威是美国加州科斯拉风险投资公司(Khosla Ventures)的创始人兼总裁,公司拥有50亿美元基金,超过200个投资项目,专注于投资具有变革性的公司,涉及能源、食品、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
反哺:集腋成裘,心系莘莘学子
游子远离故土,但心中却始终怀揣对家乡的牵挂。对于许多华侨华人而言,儿时生活的困难和上学的艰辛,令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们的捐助多数与教育有关。在大鹏新区,港澳同胞、华人华侨捐资修建多处学校、医院、桥梁等公共设施,捐赠总额过亿。
大鹏华侨中学是深圳市唯一以“华侨”命名的公办学校,由470多名大鹏爱国港澳同胞、华人华侨共同捐资兴建。1955年,王母小学开始设立初中部,由于资金短缺,乡民便提议向旅居香港的大鹏乡亲募款。之后,香港成立了“大鹏华侨中学建校委员会”,由梁锦浩任主席,王少清及陈树容任名誉主席,负责筹措资金。
王少清1898年出生于大鹏王母村,结婚后远渡美国。丈夫英年早逝后,她只身返回香港,趁抗战胜利、经济复苏的机会进入房地产业,取得巨大成功。王少清是大鹏侨港乡亲领袖,也是香港著名慈善家,她热心投身公益事业,多次捐巨款资助各慈善团体、活动。在她的努力下,大鹏华侨中学建校委员会筹集资金23万元港币,其中个人捐款就有15万元,大鹏华侨中学终于在1957年前后顺利完工。
1984 年初,已是暮年的王少清再次牵头,资助兴建了大鹏华侨工业技术学校;同年,王少清在香港逝世,香港大鹏同乡会遵其遗愿,设立了“王少清助学金”,鼓励大鹏学子勤奋读书。
在大鹏华侨中学的众多捐赠者中,既有像王少清这样的“大手笔”,也有许多在当时经济状况很普通的人,詹伟光便是其中的一员。詹伟光17岁时离开大鹏前往香港,当时在酒楼餐馆、制衣厂谋生,亲身体会过无书可读的痛苦滋味,深知大鹏子弟求学心切。
“得知家乡同胞筹建华侨中学后,我也捐了50港元,当时我的月工资只有60港元,这些钱都是靠平时省吃俭用,一点一滴攒下来的,钱捐出去之后,那个月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詹伟光回忆说。
如今,大鹏华侨中学已与红岭教育集团实现跨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成立了红岭大鹏华侨中学,今年9月面向全市招生,这所寄托华侨殷切期望的历史名校,正在发展成为大鹏新区教育新高地。
归程:赤子丹心,守候美丽家园
曾经,命运的双手将他们推向了陌生的土地,踏上漫漫征程;如今衣锦还乡,在经历风雨的游子眼里,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大鹏——这片孕育了他们生命、滋养了他们精神的沃土,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梁鸿生是一名居住在美国的深圳大鹏人,他走访大鹏印象深刻的是,这里不仅有宜居的生态环境、日渐完善的交通配套,还有越来越多的高端文旅资源进驻,“这些项目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家乡的经济、民生、就业发展,我非常期待。”
詹伟光曾担任旅荷大鹏同乡会会长,也曾组织过一次寻根之旅,许多成员是离开大鹏之后第一次返乡,他们强烈感受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访期间,詹伟光还专门带领同乡会到学校参观,看到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时,他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没有机会上学的日子,感慨道:“家乡这些年进步太大了,这在我们过去,是难以想像的。”
随着深圳经济的腾飞,大鹏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选择回到家乡,落叶归根。
美国华人王木玲于 2002 年回到家乡生活,他说:“我在 21 岁离开家乡,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美国,每次做梦都会梦见家乡,一直梦到差不多 60 岁。62 岁的时候,我终于回乡了。”黄伟雄5岁时随着奶奶南下香港,如今,他的弟弟妹妹在东涌开了一家“山海盈居”民宿,主打亲子路线,今年生意越来越好,黄伟雄也决定回乡,一起打理生意。
华侨华人的经历,如同一首动人的乐章,其中有艰辛,也有荣耀。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大鹏人的勇敢和坚韧、奉献和拼搏,正是这些熔铸于灵魂深处的“大鹏精神”,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事业。
农历八月中秋,花好月圆之夜,亲朋团圆之时。身处异国的侨胞们,也许无法与家乡的亲人团聚,但他们的血脉却始终与故土相连,他们的精神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绽放不灭的光芒。
(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