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创中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引爆“双节”

深圳原创中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引爆“双节”

来源:晶报 2025-10-09 13: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一场深圳原创中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在“海上世界”明华轮全球首演,引爆了深圳观众的观演热情。这部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支持指导,招商蛇口携手“壁虎剧团”艺术总监Amit Lahav共制的戏剧,国庆档期热度一路飙升,仅前三天票房总额就突破100万元,成为今年国庆档当之无愧的“文化顶流”。这场融合西方文学内核与深圳奋斗精神的艺术实验,不仅让明华轮从“打卡地标”变身“沉浸式戏剧殿堂”,更以“现象级”热度印证了深圳建设国际演艺之都的强劲势能。

8个剧场、120分钟沉浸:

一场打破边界的戏剧革命

走进明华轮内部,传统剧场的舞台与坐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8个相互串联的沉浸式剧场,从“街头市集”到“契约密室”,从“裁缝店铺”到“决赛现场”,每个场景都以电影级置景还原,让观众刚踏入就陷入“时空折叠”的错觉。该剧改编自《浮士德》与《外套》的文学经典,却跳出传统话剧的语言桎梏,以肢体表演、现场演奏与即兴互动构建叙事,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剧情参与者”。

“没有固定座位,没有既定剧情走向,像一场大型RPG(角色扮演游戏)。”80后观众陈远旭在采访中这样表示。她说,剧中主角马塞尔在“契约签订”场景中突然搂住她的肩膀用英语问道“我做得够好吗”,这样的即兴互动让她瞬间“融入角色的人生”。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设计,正是该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核心魅力——国庆期间,类似“接到主角递来的玫瑰”“帮演员完成剧情道具传递”的互动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观众的每一次反应都可能触发不同的剧情感受,甚至有内测观众为了解锁不一样的体验,连续三次入场观看。

道具的“极致逼真”同样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裁缝店里的缝纫工具、挂放的服装,办公室里的老式电话、复古时钟,就连主角最终签订的“灵魂契约”,纸张纹理、印章油墨都细致还原1930年代的真实样貌。“我靠在演员工作的木台上,看着他们真的在盖戳、贴纸,恍惚间以为穿越到了19世纪的巴黎街头。”陈远旭回忆起剧中“工作场景”的细节,直言这种“可触摸的真实”让沉浸感翻倍。而现场演奏的小提琴、大提琴与手风琴,更根据演员的肢体情绪实时调整节奏,有时激昂如战歌,有时低回如叹息,形成“音乐与肢体共生”的独特表达。

从“打卡地标”到“文化地标”:

明华轮的二次新生

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活化石”,明华轮之前曾是法国总统的专属游轮,1983年被招商局购入后停靠蛇口,见证了深圳的一路蝶变。如今,这艘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轮船,通过《交易人生》的驻场演出,完成了从“旅游打卡点”到“文化新载体”的华丽转身。

“明华轮本身就是一部关于‘选择与奋斗’的史诗,这与《交易人生》中主角马塞尔在困境中挣扎的内核高度契合。”Amit Lahav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明华轮作为全球首演场地,正是看中了地标与剧情的“精神共鸣”。剧中马塞尔两次拒绝魔鬼诱惑、坚守理想的情节,被许多观众解读为“深圳奋斗者的缩影”。陈远旭就在朋友圈写下:“在深圳工作的我们,谁没面临过‘捷径’与‘初心’的抉择?”这种与城市精神的深度绑定,让该剧不仅是一场艺术演出,更成为深圳人情感共鸣的“精神出口”。

国庆期间,明华轮周边的文化消费链也随之激活。明华轮开放商业区域1、2层接待客流,平均日客流约2万人次,单日最高超3万人次。很多上海、北京的戏剧爱好者专程来深观演,带动蛇口片区国庆假期旅游增长。“以前去上海看《Sleep No More》要抢票、订酒店,现在家门口就有同等水准的沉浸式戏剧。”一位连续两场观演的观众说。

国际班底+本土共鸣:

一场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

《交易人生》的爆火,离不开其“国际基因”与“本土表达”的精准平衡。该剧由中英联合制作,演员团队由来自12个国家的36名顶级表演艺术家组成。演出融合多种语言,却通过肢体动作与情绪传递,让不懂外语的观众也能“看懂剧情”。“我在英国留学时看过很多戏剧,但从没见过这种多国语言、纯肢体表达的沉浸式作品。”陈远旭作为资深剧迷,对该剧的国际化水准尤为认可,“现场小提琴手能根据演员的动作实时调整节奏,这种即兴配合的功力,堪比伦敦西区的顶级剧团。”

更难得的是,这部西方文学改编的作品没有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剧中马塞尔“勤勤恳恳却屡屡受挫”的经历,被观众解读为“打工人的真实写照”;“用灵魂交换财富”的核心命题,引发“奋斗与妥协”“理想与现实”的深度讨论。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人生交易》沉浸式戏剧在社交平台的相关话题超火,有网友留言:“职场奋斗十年,真的能理解马塞尔最后的选择。”这种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让该剧从“小众艺术”走向“大众热议”。

“我们不想做一部‘飘在天上’的进口剧,而是希望扎根深圳的土壤,结合深圳当下‘奋斗者’文化精神内核,引发共鸣。”招商文化总经理孙奇杰在采访中表示。这种“国际班底+本土洞察”的创作模式,让《交易人生》既保持了艺术高度,又充满了生活温度。

剧迷视角:

当伦敦戏剧记忆遇见深圳“家门口的盛宴”

“在英国时,看剧是市民的日常;但在深圳,这部剧更像一场‘文化启蒙’。”作为拥有英国留学背景、常年穿梭于伦敦西区剧场的资深剧迷,陈远旭的观剧体验颇具代表性。在她看来,英国的戏剧文化源于百年积淀,观众对肢体剧、默剧的接受度极高,但《交易人生》的“沉浸式+多语言”形式,即便在伦敦也属前卫;而深圳观众虽然接触这类艺术形式较晚,但国庆期间现场“反应超快”——当主角的玫瑰掉到观众席,大家秒懂递回的动作;当演员用肢体表达绝望时,现场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

“最打动我的是,这部剧没有把‘深圳奋斗者’标签化。”陈远旭提到剧中马塞尔两次拒绝诱惑的情节,“他不是天生的圣人,只是在贫困中仍想保留理想,这像极了深圳那些凌晨加班却不愿走捷径的年轻人。”而明华轮这样的场地选择,其实藏着深圳文化建设的用心:“深圳有很多标志性文化场馆,还有即将开放的深圳湾文化广场,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填补空白。”

爆款背后:

演艺之都的“破圈”密码

《交易人生》双节期间的“顶流”表现,并非偶然。“这部剧的成功,证明深圳观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已经爆发。”从事文旅行业的资深人士指出,明华轮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没有简单停留于静态展览,而是通过改造为沉浸式剧场的创新尝试,为城市文化地标活化提供了新样本。

近年来,深圳持续推进“国际演艺之都”建设,从引进世界顶级剧目到扶持本土原创,从改造旧厂房为剧场到打造“沉浸式戏剧空间”,一系列举措正在重塑城市的文化气质,而《交易人生》的爆火无疑为这一进程注入了“加速度”。

国庆假期落幕,明华轮上的《交易人生》仍在继续。当夜晚的海风掠过轮船甲板,剧场里的小提琴声与观众的掌声交织,这座年轻城市的文化故事,正以一种更鲜活、更沉浸的方式,续写着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文化新篇。正如一位观众在朋友圈写下的:“明华轮见证了深圳的物质腾飞,而《交易人生》,正在展现这座城市的精神成长。”

(晶报记者 严珊珊)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