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李清泉院士团队science发文 破解热带森林碳信用争议难题

深大李清泉院士团队science发文 破解热带森林碳信用争议难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0 20: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深圳大学李清泉院士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开创性地提出热带森林碳信用项目基线评估新方法。该研究通过多源遥感地理大数据和合成控制法,实现对全球52个REDD+项目碳效益的精准量化,为破解森林碳信用争议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对恢复全球自愿碳市场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热带森林保护对全球碳减排和碳中和至关重要。然而,全球每年因森林损失和退化造成的碳排放高达50亿吨,仅次于化石燃料。为遏制这一趋势,自愿碳市场(VCM)通过碳信用(carbon credit)交易推动全球自愿减排实践,其中REDD+项目是林业碳信用的主要来源,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经核证后可作为碳信用出售,用于抵消购买方的碳排放,旨在避免毁林以减少排放。

自愿REDD+项目碳信用核算的难点在于依赖基线情景——即假设无项目干预时的森林损失情景,为项目减排量核算提供参考基准。由于基线无法直接观测,成为方法学的关键挑战。传统REDD+基线测算被指存在透明度不足、毁林风险夸大、碳信用超额发放等问题,气候效益广受质疑。最新研究表明,仅6.1%的热带森林保护碳信用具有真实减排效果,严重削弱市场信任。为了准确评估REDD+项目的气候效益,恢复市场信心,亟需更透明、稳健的基线评估方法。

面对这一挑战,清泉院士带领深圳大学和光明实验室团队开展攻关研究,评估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自愿REDD+项目的真实气候效益(涵盖12个热带国家共计52个自愿REDD+项目(66个项目单元))(图1)。团队基于多种合成控制法、多源遥感地理大数据和多轮随机实验,综合考虑各类时变毁林风险因子和时空特征匹配算法,发展了一套透明可靠的自愿性REDD+项目动态基线构建方法,实现了项目和区域尺度上的REDD+项目的气候效益的准确量化。该方法通过在项目区周边不受保护的地带,严格匹配与项目区实施REDD+前地理空间特征和历史森林砍伐动态一致的地块得到基线参考区(控制区)(图2),基线参考区的森林变化动态可认为是项目区未实施REDD+的基线情景。该方法生成的动态基线能够融合外部环境变化,有效克服传统静态基线无法反映毁林驱动因子动态变化的缺陷。同时,基线毁林面积可通过卫星影像监测得到,使计算更透明、验证更便捷,且不易被人为干预。

图1 研究所涉及的自愿性REDD+项目空间分布

图2 REDD+基线参考区选择(以非洲和东南亚为例)

相关成果以“Tropical forest carbon offsets deliver partial gains amid persistent over-crediting”为题于2025年10月发表于Science《科学》杂志(DOI: 10.1126/science.adw4094)。成果在评审过程中得到了Science审稿人的一致高度评价,认为在森林保护的碳抵消评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与贡献。论文第一作者为光明实验室唐玉芝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深圳大学杨超研究员和李清泉院士。论文其他合作者包括灵探科技的吴海山博士和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iDiv)的Jonathan Chase教授等。

该论文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306245, 42471312, 4220131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YFF0617900)、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基金、深圳市重大科技专项(KCXFZ20240903093000002)、自然资源部大湾区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GEMLab-2023015),教育部学科突破先导项目的资助;研究工作还得到光明实验室重点孵化项目“基于 AI和遥感大数据驱动的揽月碳信用评级平台”和微众银行大力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近三分之一的项目单元(21/66)在实施REDD+项目后,森林实际损失面积显著低于基线损失面积,特别是位于巴西的项目,表明相关项目具有潜在的气候效益(图3)。然而,仅19%的项目(10/52)实现了项目开发方申报的毁林减少面积,约35%的项目(18/52)申报值超出实际估算10倍以上,其中哥伦比亚尤为突出,表明REDD+项目的气候效益存在系统性高估。就区域尺度而言,巴西、非洲和整个研究的泛热带地区在实施REDD+以来,毁林率呈显著的总体下降趋势,而哥伦比亚、秘鲁和东南亚则不具显著性(图4)。

图3 REDD+项目区实际年度森林损失及其与研究估算基线和项目方申报基线森林砍伐面积对比

图4 REDD+项目对巴西、哥伦比亚、秘鲁、非洲、东南亚和整个泛热带地区毁林率的平均影响

在自愿碳市场中,碳信用额是一种可交易的证书,一个份额代表减少一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购买者能够通过投资于经过验证的气候项目来抵消自己的碳排放。对相关项目的重新估算结果表明,截止到2022年,约有3480万个碳信用额可以真正抵消排放,仅占项目签发的可交易碳信用额总量的13.2%,高出已经售出的、被公司或个人用于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信用额5.6倍。虽然系统性的过度碳信用额签发令人担忧,但该研究结果也指出,自愿性REDD+项目的气候效益要比之前的估计更为乐观,修正了“REDD+普遍无效”的片面认知,这对于提振萎靡的自愿碳市场、促进自愿碳减排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进基线评估方法、提高认证透明度和加强审查和问责机制,对于提高森林碳抵消的可信度和气候效益至关重要。

该研究成果为改进碳信用核算方法、提高认证透明度、加强审查问责机制提供了关键科学支撑,对提振当前萎靡的自愿碳市场、促进全球自愿减排实践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陈虹)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