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大会在港举办 聚焦气候变化

2025年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大会在港举办 聚焦气候变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1 14: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9日,“美丽中国,零碳行动”2025年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大会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功举办。本届大会围绕气候主题,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通过主旨发言、实践分享、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搭建学习与交流平台,帮助青少年了解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信息、鼓励青少年参与环境议题、激励并引导青少年采取气候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为全球气候治理与环境治理贡献中国青少年的力量。

大会吸引了约150位来自内地及港澳三地的生态环境及教育部门代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新闻媒体、青少年及教师代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代办王茜在大会上指出,据联合国统计,全球10到20岁的人口有18亿,Gen Z时代占全球人口约三分之一。青年在未来低碳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将把本次大会的成果以及宣言带到肯尼亚内罗毕第七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向大会进行汇报,希望通过今天的大会和我们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助力气候行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王茜说。

同日出席大会并致辞的嘉宾包括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及深圳海外联谊会会长王强。

专家分享,青少年实践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友谊奖获得者戴伟教授(Professor David G.Evans)分别做主旨报告和专题分享;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深圳市龙岗外国语学校、澳门培正中学、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及香港墨尔文国际学校学生代表分享了各自的环保实践故事;深圳实验学校副校长、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总校长分享了绿色低碳教育经验。

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发布了《低碳实践视角下的气候变化优秀案例》,青少年代表发起气候行动倡议,展现了新一代青少年积极参与绿色发展、践行低碳生活的信念与责任感。

实地探访,感知绿色循环

大会期间,在“孩子们眼中的碳中和世界”绘画作品征集及“碳中和宣讲员”视频选拔活动中脱颖而出的深圳优秀青少年代表,与来自澳门、北京等地区的师生代表齐聚香港,共同参与“美丽中国,零碳行动”2025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大会。

青少年代表在“湾区联世界 共创碳中和”深港澳主题交流活动香港组委会主席、立法会议员李世荣的陪同下,走进香港WEEE·PARK,实地参观废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流程,深入了解“四电一脑”如何经过先进工序变废为宝。园区内绿色建筑设计亮眼,搭配专业讲解,青少年在认真聆听和踊跃提问中,不仅理解了智慧回收的运作机制,更在电器“重生”的现场,切身感受到资源循环对推动碳中和的关键意义,也对“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句话有了更深体会。

“在WEEE·PARK,我看到那些被拆解的旧电器,就像看到了它们新的生命。”深圳初中生张惠琳的感慨道出了青少年心声,“我们平时丢弃的一个旧手机、一台旧空调,原来都可以‘碳’出新未来。这让我更加坚定,要从自己做起,做好垃圾分类。”

随后,青少年代表前往狮子会自然教育中心参访。在地质公园游客中心,丰富的化石标本、多样的海岸地貌展区,让青少年领略了地球亿万年演变的历史轨迹,深入了解香港独特的地质遗产。室内展馆中的渔馆、农馆等主题展示区,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奥秘。科普老师不仅讲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还围绕“城市生态与人类活动的平衡”主题,与青少年展开深入讨论。整场行程以沉浸式学习的方式,强化了青少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共识,收获颇丰。

青少年作品展示,展现未来愿景

在“湾区联世界 共创碳中和”作品展示环节,8位粤港澳大湾区优秀青少年代表上台,共同展示“孩子们眼中的碳中和世界”主题长卷。该长卷汇集了来自286所学校3074幅投稿中精选的100幅优秀画作,以童真视角描绘出绿色城市、低碳科技与环保生活等多元图景,生动传递出大湾区青少年对零碳未来的共同期待。

本次活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深圳海外联谊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联合主办,星火青少年成长发展中心(香港)、深圳市大美青少年成长发展指导中心承办,并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市龙岗区海外联谊会、澳门中华教育会等单位大力支持。(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陈虹,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