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企用智能观鸟设备打开北美千亿市场

深圳创企用智能观鸟设备打开北美千亿市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4 10: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海外连续创业多年的互联网创业者朱润民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据:美国约有9600万活跃观鸟爱好者,其中9100万就在自家的庭院观鸟,观鸟相关市场规模高达1080亿美元。作为一个完全没有观鸟习惯的人,朱润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兴趣,没想到的是,短短半年后,观鸟也开始成为他的习惯。

“不管出差到哪个城市,我都会抽出时间,带着设备到处去观鸟,那种寻找的过程本身就很有喜悦感。”他告诉记者。观鸟让他认识的鸟类越来越多,不同鸟类的姿态、鸣声皆不相同,看它们啄食、嬉戏、梳理羽毛,瞬间拉近和自然的距离。偶尔遇到稀有品种,或是观察到幼鸟学飞的瞬间,那种惊喜感很难替代,分享欲满满。

他同时发现,虽然美国的观鸟市场规模可观,但智能观鸟设备的渗透率不足5%。于是他开始涉足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发智能观鸟设备,同时搭建一个供观鸟爱好者互动分享的社区平台。COOLFLY就这样诞生了。

从硬件到社区的转型

“当时北美市场上,大多数的智能喂鸟器就是在安防摄像机外面套一个粮仓,尽管摄像机可以拍到鸟类进食的画面,但App只是简单的控制器。这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朱润民说道。

他首先提升了观鸟设备的智能化水平,让摄像头搭载AI技术,自动识别拍摄到的鸟类种类,全天候抓取鸟类在镜头前的精彩瞬间,制作成短视频,发送到用户的App上。

但他坦言,硬件技术上他并没有追求极致,因为用户最大的兴趣是分享。“北美拥有全球最成熟的观鸟与投喂文化,但不论是庭院观鸟、远足观鸟还是旅行观鸟,在全球都有爱好者。他们在享受观鸟的同时,更乐于与其他爱好者互动分享。”事实上,在Facebook和Reddit上就有大量的观鸟群组,群内分享热烈,这证明垂直社区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他补充道。

于是在2024年5月,COOLFLY App第一版上线,支持设备绑定、视频上传与云存储,开启“强娱乐、重内容、轻社交”的订阅制模式。同年11月,COOLFLY智能观鸟硬件开始在北美市场销售。到今年7月,COOLFLY App 已积累数万注册用户,设备绑定量超过一万台,并实现了订阅收入的翻倍增长。

“我们的目标是在2025年内实现用户活跃度的里程碑式突破,奠定北美市场第一社区地位。未来三年我们将在北美建立最大庭院观鸟社区与 AI 驱动的自然内容生态。长远来说,我们的愿景是让 COOLFLY成为全球最大的庭院观鸟平台,依托创新科技重塑人与自然的连接,成长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自然科技公司。”朱润民告诉记者。

差异化破局之道

在北美成熟的观鸟市场,如何在观鸟设备竞争中破局,朱润民表示重新定义产品属性,将智能喂鸟器从“节日礼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避开价格战陷阱。

“美国传统的智能喂鸟器定价一般在200-300美元,销售集中在母亲节、父亲节和黑色星期五等节日节点,季节性波动明显。这种礼品定位增加了传统庭院观鸟用户升级为智能化观鸟的门槛,难以形成持续的产品迭代和社区生态。”朱润民说。

但当产品定位转为消费品后,竞争维度就完全不同了。COOLFLY迅速推出了极具竞争力的入门级产品,成功将礼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同时布局了高端产品线以提升品牌调性。目前,COOLFLY已构建起覆盖多场景、满足不同消费层级的产品矩阵,引导入门用户实现从爱好者到发烧友的跨越,使得产品日均使用频率显著提升,用户粘性不断增强。

全球化布局加速

目前,COOLFLY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除北美主要市场外,德国、英国、荷兰市场即将启动,中国市场也开始试水,在武汉、上海、北京等地均有合作项目正在推进,展示了自然科技在不同市场的应用潜力。

“观鸟是跨文化的天然纽带。”朱润民深有感触,“当美国用户在平台上看到中国深圳的白鹡鸰,当中国爱好者浏览北美红雀的动态,这种跨越国界的自然互动,正在创造新的文化价值。我们希望能够成为这个纽带上重要的一环。”

在COOLFLY位于深圳前海的总部办公室,透过窗可以看到不少前来深圳越冬的候鸟。朱润民表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旅游观鸟或户外观鸟的人群,而通过阳台观鸟或者窗边观鸟的爱好者也将逐渐增加。“当你通过摄像头注视着懵懂可爱的鸟类,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自然天成,即便是再普通可见的麻雀也是如此生动有趣,更何况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鸟类带来惊喜。我相信观鸟将成为都市人群连接大自然的一种新的方式。”

COOLFLY的案例为中国科技出海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消费品化"战略不仅适用于智能硬件领域,对其他寻求差异化竞争的出海品类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标志着中国出海企业正在从“产品销售”向“生活方式共享”转型升级。(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 编辑:陈虹)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