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被确诊罕见病 深圳这位理工男变身公益人寻找希望

来源:晶报
2017-04-27 09:32:00
分享

“现在没有药,没有康复方法,我就想知道什么时候有药、相关的科研进展,以及更新更有效的康复措施。”他说,不困顿于现在,万一有一天就看到希望了呢?

儿子被确诊罕见病 深圳这位理工男变身公益人寻找希望

  关爱中心定期组织交流会。

患儿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3岁的晨晨不会跑,一跑就会摔。

患者家属介绍,一般来说,DMD患者快到两岁才学会走路,8岁丧失行动能力,需要坐轮椅了,此后恶化速度加快,在两三年的时间就完全丧失自理能力。

致病基因遗传自母亲。吴洁无法接受,一个出生到现在都好好的孩子,将被生命一点点地剥去一切权利和能力,“在无知的情况下,带给孩子灾难,即使老公没有责备,自己也很难受,很自责了,但其实不是我们的错啊。”吴洁说,她宁愿接受“短命”,但不能接受等死,生命没有质量地活着,“我宁愿少活50年,或者用命,去换孩子的健康。”她哭着说。

但在命运面前,人没有选择的机会,吴洁只能比自己想象得还要坚强。

与吴洁遭受不遇之灾的感受不同,李大同的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去年,李大同的两个儿子都被检测出相关指标过高,在服用与肝功能有关的药物后,大儿子顺利降下肌酶指标,而小儿子的指标却一路飙高。

李大同回忆,当时医生问他,家里是否有人患有肌肉萎缩,“医生一问,我就知道完蛋了”,他说,其妻子的娘家,有很多男性家属都患有肌肉疾病,她亲眼看见妻子的弟弟瘫痪在轮椅上,在2012年去世了,尽管如此,此前的李大同依然对DMD一无所知。

“被确诊后,医生都会叮嘱患者母亲,一定要告诉自己的亲属姐妹做产前检查的”,听到李大同的故事,吴洁异常激动,她说,像李大同这样的悲剧,一看就知道是可避免的,“无法理解他老婆的家属,为什么不告知情况。”

除了DMD,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还有6种类型,一旦被确诊,不仅目前尚无药可治,而且会对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吴洁告诉晶报记者,她认识的一位母亲的儿子已经坐轮椅了,每一次出门散步,都有路人到轮椅前,当面嘀嘀咕咕,“感觉生命特别不受尊重,很难过”。

而在中晚期前,尽管表现与正常孩子无异,患者也会受到一些异样目光和差别待遇。据其介绍,有的早期患者被拒绝入学,“用各种委婉的方式,不让孩子读书”;就算成功入学了,学校还会要求家属签一份免责协议书,划清孩子在校内出现任何状况的责任问题。

“我们家属当然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在群体里生活,但这一切都很难实现。”吴洁说。因此,几乎所有患者家属都会选择隐瞒,尽量少地描述孩子病情,“害怕被歧视”,借此让孩子生活在集体里;另一方面,和其他罕见病群体一样,DMD患者家庭抱团取暖,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不过,隐瞒病情并不能长久,DMD患者到一定阶段就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对家属来说,这是一个可预期的“坏未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分享

推荐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