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人士表示,往年的高考分数可以作为参考,但是每年的分数线都会因考题、考生构成和发挥情况发生变化,完全靠考试分数测评,准确率并不能得到绝对的保证。一些学生和家长使用这些志愿测评软件,可能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安慰。不过有心理咨询师认为,家长切不可因为这类测评软件给出了某大学、某专业的意见,就强迫孩子按照这个意见填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除了考虑报考风险外,考生的兴趣和志向也应该是考虑的重点。
按理说在对APP软件等新事物的尝试方面,家长都比孩子要保守,可一涉及到高考涉及到志愿,家长们反而容易先自乱阵脚。
这种软件靠不靠谱,刚才记者的测试其实已经能说明问题了,实在好奇,您可以参考,但不建议偏听偏信。
现在各类手机软件应运而生,也暴露出监管的漏洞和个人信息泄露的弊端,关于这类软件的测评管理都是基于什么标准?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保证收集的用户信息不外泄?挂靠于这类软件的其他付费衍生品又该如何把关?这不只是一个志愿填报软件需要面对的问题,更是网络化时代,各类应用软件都需要理清的思路。至于志愿填报,最需要的还是考生的自我评定和家长的科学认识,说到底,需要用脑用心去权衡利弊、前瞻分析,如果真是因为这类软件干扰了考生和家长的原始判断,那才是遗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