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花苞舌兰。
他觉得尽管近年来陆续开展公众教育、颁布保护法规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兰科植物的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利用价值的兰科植物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在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与恢复野生种群,防止物种灭绝,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也是兰科中心所面临的挑战。
为此,刘仲健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对杏黄兜兰繁殖式样、物候和生命周期等生物学特性和生境需求、群落结构特征等生态学习性进行研究,提出了原产地野外生态观测与迁地保护—繁育—回归原产地的保护新模式,成功地将杏黄兜兰恢复了野外种群。
这也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将中国的国际一级濒危兰科物种回归自然,创立了一种兰科植物保护新模式,并逐渐将该模式运用在其他兰科植物上。
2013年,兰科中心开展药用兰科植物的产业化模式研究,提出在发达地区建立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建立“公司+林场+农户”参与栽培的组织体系,即通过林场和农户将兰科中心培育的兰科植物组培苗在野外进行产业化种植。
这个模式提出之后,刘仲健曾前往贵州等荒漠化比较严重地区,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经济需求之后,劝说当地人不要砍树,改种兰科植物,并解释其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
劝说成功后,这个模式首先运用在药用价值较高的铁皮石斛上,并在西南岩溶地区进行试验种植,让其在岩石和树上自然生长,当地居民每年收取成熟茎条获取经济效益。在这之后,当地已鲜有人再砍伐树木,当地生态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促进了兰科物种恢复和保护。
如今,这个模式试行了4年,已经渐渐成熟起来,并不断运用在兰花、金线莲、白芨等几十种兰科植物上。“这种模式是将现代发达的产业链发展到山区,既解决了植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又实现了社会效益”,刘仲健表示,当前,全国各地许多单位都和兰科中心进行合作,推广这个以产业化促进物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新模式。
不过,保护野生兰科植物依然任重道远。刘仲健觉得,这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还要继续做好科普教育、完善管理措施,以及完善执法。这也是兰科中心和他要继续做下去的事。(深圳晚报见习记者 黄嘉祥 实习生 吴心然 李馨婷 通讯员 刘国惠 黄慧霞/文 陆颖/图)
推荐